减水剂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
2023-04-26 08:47
来源:
减水剂的发展历程
国外减水剂的发展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的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60年代的萘系和三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以及90年代日本研究出的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减水剂的发展比中国早。
减水剂在我国的研究和使用稍晚,但是发展迅速。我国自20世纪 50年代开始研究和使用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和引气剂;70年代以后自主研发了萘系高效减水剂、蒽系高效减水剂等产品;90年代后期,改性三聚氰胺、氨基磺酸盐、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经历了快速发展。近年来,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是世界公认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最好的外加剂,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减水剂发展到现在,诞生了三代产品:第一代普通减水剂,以木质素磺酸盐类减水剂为代表,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工艺落后,减水率低,很快被市场淘汰;第二代高效减水剂以萘系减水剂为代表,诞生于60年代,由于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污染较为严重,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第三代高性能减水剂,以聚羧酸减水剂为代表,性能强且环保,是现在市面上的主流产品。
木质素磺酸盐类
普通减水剂
木质素磺酸盐是一类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属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率先研发而成,其化学特征为苯环及脂肪族侧链组成其结构单元,并且在结构中含有羟基和醚键等官能团,使木质素磺酸盐具有一定的缓凝效果和引气作用。
木质素减水剂的掺量一般为混凝土胶材用量的0.2%-0.3%,减水率为 8%-12%。当木质素减水剂掺量大时会使混凝土含气量过大及过度缓凝,严重时造成混凝土长时间不凝结硬化,造成严重工程质量事故。另一个限制其应用的因素是其与水泥的适应性问题。木质素减水剂对水泥中的石膏品种十分敏感,当水泥中含有硬石膏、脱硫石膏、氟石膏等工业副产品石膏时,十分容易出现假凝等异常现象,影响了混凝土的施工。
萘系高效减水剂
1962 年日本首先研发出以β-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减水剂,简称为萘系减水剂。
萘系减水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在水泥表面进行吸附,并依靠产生的静电斥力来分散水泥颗粒。其具有减水率较高(15%-25%)、引气量少、基本不影响混凝土凝结时间、对骨料含泥量相对不太敏感等特点,适合于配制各种类型的混凝土,也是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减水剂。
虽然萘系减水剂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萘系减水剂的生产原料中含有甲醛,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其次,萘系减水剂受到分子结构的制约,减水机理为静电吸附作用,保坍性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配制的混凝土容易出现坍损快现象;最后,在北方地区秋冬季节温度较低时,低浓型的萘系减水剂会析出硫酸钠晶体,影响其储存和正常的使用性能。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日本首先于80年代初开发出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1985年开始逐渐应用于混凝土工程。80-90年代是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商品混凝土及泵送施工普及率达到高水平时期,也是混凝土向高强度、高耐久性等高性能混凝土发展时期。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Polycarboxylatesuperplasticizers,简称 PCEs)具有减水率高(可达 40%)、掺量低(0.12%-0.20%)、保坍性能好等特点,采用 PCEs 配制的混凝土收缩率低,能够改善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和体积稳定性;PCEs 的合成过程中不使用甲醛、丙酮、萘等有害物质,是一种安全环保的产品,符合当今建材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也是目前用量最大的减水剂品种。
注 释:
(1)减水率:一般针对于混凝土用减水剂而言,用来表征减水剂的作用效果;
(2)保坍性能:坍落度是指混凝土的和易性,具体来说就是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其中包括混凝土的保水性,流动性和黏聚性。坍落度是用一个量化指标来衡量其程度的高低,用于判断施工能否正常进行。
表 2 和表 3 分别列出了 2019 年我国各品种混凝土外加剂的产量以及聚羧酸系和萘系减水剂的对比,可以看出,聚羧酸系减水剂无论是产量还是性能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其他系列减水剂,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减水剂,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聚羧酸减水剂,混凝土减水剂,混凝土外加剂
下一页
下一页
推荐新闻
2023-06-21
2023-06-20
2023-04-10
2022-07-01
202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