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混凝土外观质量问题产生原因,与减水剂脱模剂的防范作用
发布时间:
2022-10-14 22:45
来源:
混凝土外观质量问题产生原因与减水剂脱模剂在防范外观缺陷的作用
混凝土外观质量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优劣的最直观体现。混凝土常见的外观质量问题有蜂窝、孔洞、麻面、裂缝、冷缝、露筋、砂斑、砂线、气泡、云斑、水波纹、色差等。
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由于混凝土、模板等材料本身因素引起的外观质量问题;另一种是由于模板拼接组装工艺、钢筋绑扎工艺、混凝土浇筑振捣工艺不妥产生的外观质量问题。
减水剂简介:当前工程中的减水剂为聚羧酸减水剂,以聚羧酸母液为主体,复配其他功能外加剂用于新拌混凝土中。减水剂在混凝土中主要起到减少混凝土用水量,提高混凝土流动性以及混凝土施工性能的作用。
脱模剂简介:脱模剂按形态可分为固态及液态,当前工程中使用的主要为液态脱模剂。液态脱模剂在工程中能使模具与混凝土顺利脱离,保证混凝土制品形状完整且不会损坏模具,提高混凝土制品的脱模质量与效率。(液态脱模剂使用成膜的形态也可分为固态膜和液态膜)
本文将对照混凝土表面的外观缺陷,来逐一分析减水剂以及脱模剂能对哪些外观缺陷起到防范作用,并就其作用的基本原理进行简单说明。
一. 蜂窝、孔洞
混凝土蜂窝是指混凝土表面无水泥浆,骨料间有空隙存在,形成数量或多或少的窟窿,大小如蜂窝,形状不规则,露出石子深度大于5mm,深度不露主筋,可能露箍筋。
混凝土表面孔洞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方案与蜂窝类似,是一种更大的蜂窝形式表现。
蜂窝、孔洞的形成主要源自混凝土表面浆体不足或浆体流失。
1. 浆体不足
(1)混凝土本身浆体不饱满,浆体少,混凝土含气量过高或气泡在表面局部集中;混凝土用水量过高或自由水在表面局部集中形成水泡;混凝土搅拌不均匀或泌水分层离析导致混凝土局部浆体偏少。
(2) 钢筋排布紧密或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过大、混凝土流动性差引发的局部浆体偏少。
(3) 混凝土下料不当,混凝土未分段分层下料,一次下料过多或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混凝土过振、振捣不实或靠近模板处漏振;使用坍落度小、流动性差的混凝土,振捣时间不够造成蜂窝。
减水剂作用
减水剂能打破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的絮凝结构,降低混凝土用水量的同时能使自由水快速分散,从而在有限的搅拌时间及空间条件下极大地提高混凝土的均匀性,提升混凝土的流动性,极大降低混凝土泌水离析的概率;在减水剂中还可引入保水组分、引气和消泡组分,能锁住混凝土中水分,控制混凝土气泡的大小和数量,在充盈浆体、改善浆体稳定性的同时控制混凝土的含气量。
2. 浆体流失
模板拼接不严密、不牢固,在浇筑混凝土、振捣时出现漏浆、跑浆导致的局部浆体流失。
二. 麻面
混凝土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缺浆、起沙、粗糙所呈现的小凹点,凹点直径通常不大于5mm,且无露筋现象。
形成麻面的原因主要有混凝土表面浆体流失、破坏或气孔在表面聚集。
1. 浆体流失
(1) 模板拼接不严密、不牢固,在浇筑混凝土、振捣时出现漏浆、跑浆导致的混凝土表面局部浆体流失。
2. 浆体破坏
(1) 混凝土本身或混凝土构件整体早期收缩过大、过快,在混凝土表层强度很低时发生沾模,导致混凝土表面破坏。
(2) 模板未清理干净、干燥吸水,脱模组分选用不当、喷涂不均匀或漏喷漏涂都会导致混凝土沾模从而引起混凝土表面破坏。
减水剂作用
脱模剂作用
选用铺展性优异、隔离性强的脱模剂,能有效改善脱模剂喷涂的均匀性和脱模的隔离性。
(3) 混凝土拆模过早或养护不到位导致的沾模引发的混凝土表层浆体破坏。
3. 气孔在表面聚集
(1) 混凝土本身含气量过高、浇筑振捣不到位或过振、脱模组分选用不当等造成的微小气孔在模板表面局部聚集。
减水剂作用
复配合适的引气剂及消泡剂种类及用量能控制气孔数量及尺寸。
脱模剂作用
选用水性脱模剂,能促使气泡顺利排出,降低气泡聚集的概率。
三. 裂缝、冷缝
混凝土表面出现开裂。(在此仅讨论混凝土拆模后出现的早期裂缝)。冷缝是一种特殊的裂缝,特指上下两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超过初凝时间而形成的施工质量缝。
形成裂缝出现的原因很多,且几乎难以避免,凡是导致混凝土出现明显温度差、湿度差、收缩差的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混凝土不均匀收缩、膨胀导致局部应力集中引发裂缝出现。
1. 材料因素
(1)混凝土中水泥水化过快、早期放热大;沙石中含泥含粉量高;混凝土搅拌不均匀、混凝土泌水等。
复配缓凝组分,能有效地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2)木模板润湿不够或表层隔离膜破损导致的吸水严重。
2. 施工养护
(1)模板变形、漏水、过早拆模等。
(2)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够。
(3)混凝土浇筑速度太快、浇筑顺序不合理;以及混凝土振捣不足,振捣时钢筋被扰动,养护不到位导致混凝土内外温湿度差过大。
四. 露筋
露筋指混凝土中预设的钢筋裸露在混凝土的表面。
减水剂作用
复配缓凝组分,能有效地控制水泥早期的水化放热。减水剂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均匀性,大幅降低混凝土的泌水概率。
露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预设钢筋位置未发生变化出现的露筋;二是预设钢筋位置发生位移导致的露筋。
1. 预设钢筋位置未发生变化
(1)浆体不足:钢筋排布紧密或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过大、混凝土流动性差引发的混凝土难以有效填充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空隙。
减水剂作用
减水剂能对混凝土的流动度实现精准控制。
(2)浆体破坏:因模板质量差、脱模组分选用不当或漏喷漏涂、混凝土收缩、混凝土养护不到位或拆模过早等原因导致的严重沾模引发的钢筋和模板之间的浆体破坏。
减水剂作用
使用减缩型聚羧酸减水剂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干燥收缩。
脱模剂作用
选用铺展性优异、隔离性强的脱模剂,能有效改善脱模剂喷涂的均匀性和脱模的隔离性。
(3)浆体流失:模板拼接不严密、不牢固,在浇筑混凝土、振捣时出现漏浆、跑浆导致的钢筋和模板之间的浆体流失。
2. 预设钢筋位置发生变化
(1)钢筋绑扎过程中不够牢固、局部漏放马镫等导致钢筋位移使得混凝土保护层变小。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动棒撞击钢筋使得钢筋出现较大的位移。
五. 砂斑、砂线
砂斑和砂线一般指混凝土表面的浆液流失,砂粒直接裸露的现象。
浆液流失的原因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1. 混凝土本身导致的浆液流失
(1)混凝土本身保水性差。
(2)混凝土自由水相对过多或出现较为严重的压力泌水现象。
减水剂作用
减水剂能大幅降低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含量,复配保水剂组分能有效锁住混凝土中的自由水,降低混凝土的压力泌水率。
2. 模板孔缝导致浆液流失
3. 混凝土振捣过程中过振导致。
六. 气孔
气孔是指在混凝土表面开孔或半开孔的细小孔洞。
混凝土表面的气孔主要分为两种,气泡和水泡。水泡来源于混凝土表层聚集的自由水或外来水蒸发所残留的孔洞;气泡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混凝土本身产生的气泡,二是浇筑混凝土时模板高频振动产生的气泡留在界面。混凝土本身的气泡在界面聚集主要以下几个原因。
1. 模板或脱模组分选用不合理,导致气泡难以排出,在表面聚集。
脱模剂作用
金华达一品系列混凝土脱模剂具有优异的隔离性能,易拆模。在保证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棱角整齐无损的同时能有效减少混凝土表面气孔。
2. 混凝土本身含气量过高,混凝土流动性太差或流动性太大。
减水剂作用
控制混凝土气泡尺寸及数量,控制混凝土流动性。
3. 振捣时间不够、无序振捣或捣棒上提过快导致气泡停留在界面难以排出。
七. 云斑、水波纹、色差
云斑、水波纹都是混凝土表面色差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云斑、水波纹是由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早振或早振加过振导致。
混凝土表面色差是一种视觉光感,导致混凝土光感色差的因素非常多,且各种因素往往同时产生作用。从肉眼光感来分析,色差是一种颜色不均匀的现象。混凝土表面的颜色不均会导致色差,另外混凝土表面的光洁、平整程度不均也会导致光感上的色差。大致可归为几类:
1. 颜色不均
(1)混凝土中的砂、石、水泥、粉煤灰、矿粉、水等各材料在混凝土表面宏观分布不均匀。
减水剂作用
减水剂能快速打破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的絮凝结构,使混凝土中的自由水快速分散,从而在有限的搅拌时间及空间条件下极大地提高混凝土的均匀性。复配缓凝组分可以尽可能地减小先后浇筑混凝土水化程度的差距,提升混凝土的整体性。
(2)因混凝土浇筑时间过长、混凝土收缩、混凝土局部结构密实度不一致等导致的混凝土表面各宏观区域的水化程度、碳化程度、泛碱程度等不一致导致的色差。
(3)模板表面因落灰、掉渣等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干净、生锈;模板表层模板漆脱落黏附在混凝土表面;使用对颜色影响较大的废机油、脱模剂;或脱模剂涂抹不均匀导致的色差。
脱模剂作用
使用对颜色影响小,铺展性好的水性脱模剂。如金华达一品脱模剂,十五年老品牌,质量有保障。
(4)混凝土浇筑时,因钢筋不牢固或施工不当导致的钢筋笼晃动造成一道道规则的钢筋显影。
2. 光洁度、平整度不均
(1)因脱模组分选用不当或涂抹过厚、模板表面粗糙不均等引发的混凝土表面起粉、粗糙会使得混凝土表面出现光感色差。
脱模剂作用
使用形成固化膜的脱模剂可对模板表面的粗糙进行修饰。
(2)模板刚度不够、或模板不够平整使得混凝土表面平整度不够导致的光感色差。
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脱模剂,聚羧酸减水剂,水性脱模剂
推荐新闻
2023-06-21
2023-06-20
2023-04-10
2022-07-01
202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