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施工处理策略
发布时间:
2022-09-05 12:03
来源:
引言
在现代建筑施工工程中,钢筋混凝土作为极为常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建筑施工领域,对各种施工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许多建筑工程施工出现质量问题,大多是混凝土裂缝所致。为此,要想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就要对建筑施工中产生混凝土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防止施工的建筑物出现裂缝,并对已产生的裂缝及时进行修补处理。
1 建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1.1 温度和湿度造成的影响
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凝结过程中,由于自身水化反应,混凝土会向外放出热量,而混凝土材料自身导热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就导致很多热量和细小气泡在混凝土内部无法排出,当混凝土内部温度逐渐升高,由于热胀冷缩,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拉应力,混凝土抗拉能力较弱,就容易导致表面出现裂缝。再加上混凝土凝固之后,内部温度会下降,由于外部混凝土已经凝固,会制约混凝土的收缩,内部就会产生拉应力。如果在冬、夏两季进行施工,由于天气昼夜温差的影响,会让混凝土表面受到更大的应力,很容易就让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最大抗裂能力,如果在施工结束后对养护工作没有做到位,易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如果混凝土内部湿度变化较小,而表面受到高温水分快速蒸发,也会导致混凝土出现开裂的现象。
1.2 施工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缺乏混凝土浇筑施工时严格的现场管理。一方面,现场管理人员麻痹大意,不够重视。由于混凝土现场浇筑施工是所有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必备技能,往往会因此而产生管理疏忽,认为没必要现场盯着或者做技术指导,从而导致施工现场管理的缺失。另一方面,施工作业人员未按照混凝土浇筑工艺标准执行。在施工过程中,为加快进度,通常会出现抢注、快注的现象,忽略了混凝土固有的初凝、终凝时间特性,导致混凝土凝固时间不够或者浇筑方量不足等问题。
1.3 混凝土生产及浇筑过程控制不严格
混凝土生产和浇筑大多要依靠大量机械设备。在生产混凝土前,需要通过试验确定最佳配比,做好搅拌工作的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在混凝土生产阶段,投料顺序、搅拌时间等都是控制的重点。在浇筑阶段,有的工作人员没有将各项操作技术充分落实,导致浇筑和振捣等工作存在一定不足,降低了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价值。可见,在混凝土施工中,要提高对混凝土生产和浇筑技术的优化。
1.4 混凝土养护不到位导致的裂缝
针对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来说,若没有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养护,这将会导致混凝土性能降低,情况严重时将会引起裂缝。从大量的实际调查经验可以发现,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浇筑作业完成后,施工人员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养护,若养护不合理,将会引起裂缝,从而破坏建筑工程,导致其无法满足应用需求。
2 处理混凝土裂缝的常用方法
对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以及产生裂缝的一些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病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和有效的修补技术,以达到最好的修补效果,最大限度地保护和维护建筑结构的稳定。目前,我国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已具备一定的施工能力,并且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裂缝处理技术,对维护建筑结构稳定具有一定的实用功效。
2.1 置换修补技术
置换修补处理技术也是常用的混凝土结构裂缝修补工艺,主要适用于裂缝严重,以及局部混凝土失效的情况。顾名思义,置换法就是用新的修补材料替换掉破损的区域。混凝土置换法修补工艺,首先是剔除裂缝区域的部分混凝土,然后进行表面打毛处理,再用高压水枪清洗,残留物质处理干净后,将新的混凝土材料填充到裂缝中进行修补处理。置换法修复虽然效果好,但操作工艺烦琐,修复周期略长,施工时要考虑到施工进度的问题。
2.2 表面修补法
对于对承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缝隙,在处理操作时需要优先选择表面修补法,它比较适用于裂缝宽度小于0.2mm 的裂缝,当然对于一些大面积的细缝也可以进行防漏和防渗处理工作。(1)表面涂抹水泥砂浆。应沿裂缝位置进行凿毛处理,必要时还需要凿除成凹槽形式,一般深度控制在1.5cm ~ 2.0cm 范围内,宽度控制在15cm ~ 20cm 范围内;然后清扫凹槽保持干净、湿润、不积水状态,进而分三层涂抹水泥砂浆(1:2),涂抹后的总厚度以1.8cm 为宜,表面应平整密实。此外,在工程实践过程,还需要掺加1% ~ 3% 的氯化铁防水剂,有利于增强防水作用和修复功能。(2)表面凿槽嵌补。该类型的缝补工作需要沿着混凝土的裂缝凿出一条深槽,而且在槽内放入水泥砂浆,环氧胶泥,沥青油膏等产品,并在最上层做一层水泥砂浆保护层。混凝土裂缝槽内应该保持干净、整洁、平整,如果存在不平整的情况,就需要先用水泥砂浆填补,等到槽内干燥之后再进行导渗和烘干,具备干作业条件后进行修补。施工时应先在表层做一层基层处理(一般采用素水泥或胶泥材料),然后将胶泥、沥青或砂浆等嵌补材料均应填入槽内,确保充分地压实平整,并在表面再作一层水泥浆(1:2)抹面,以增加修复施工质量。
2.3 结构加固法
结构加固方法应用频率较高,具体应用时要逐渐加大混凝土结构截面面积,在此基础上对预应力法进行应用。同时,要将钢板粘贴到混凝土出现的裂缝处,适当加设支点,实现对建筑工程结构的加固,确保建筑工程整体稳定性能够达到预期。
2.4 灌浆修补技术
对于渗漏型的结构裂缝,比较有效的修补处理方式就是灌浆处理。事先配比出修复料,然后通过高压装置把修补浆液注入裂缝内进行有效填补。在常用的灌浆法工艺中,主要以水泥灌浆法和化学灌浆法居多。化学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宽度较小的裂缝,优点是防水性能好,但它的缺点是黏结性不足。对于较大的混凝土结构裂缝,还是用水泥灌浆法为好,因为水泥浆液具有很高的凝结能力,而且也适用于潮湿环境,并且可以控制凝结时间,尤其是对于细微处的修补可以收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3 混凝土裂缝的优化对策
3.1 合理设计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应依据混凝土施工的实际状态尽可能偏向于选择低强度混凝土材料。针对抗裂薄弱部位开展必要的抗裂计算,若结构设计不存在足量的变形量,则还需要对构造配筋进行适当增加,通过这样的方式控制温度裂缝宽度,保证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若是建筑物结构长度大于40m,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后浇带,并在后浇带两侧位置设置加强钢筋,以减少不均匀沉降或是结构温度变形引起的裂缝。此外,针对建筑结构设计工作,需要以整体设计意图为参考,加强钢筋性能、水泥强度和混凝土材料检验工作,尽量减少温度裂缝和结构裂缝的产生。
3.2 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
混凝土原材料是质量的基础,在进行原材料选择时,必须尽可能地选择质量高的材料,科学合理地配置原材料,减少水化热作用、收缩反应及碱性反应等因素引发的混凝土裂缝。一般来说,水泥材料应选择水化热低的水泥,建立并严格执行检验制度,保证入场的原材料质量,投入工程使用前还需进行复查,不合格的严禁使用。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应在确保原材料质量前提下,严格按照“三低二掺一高”原则控制,即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含砂量,尽可能减少坍落度和降低水胶比,还可以掺入适量减水剂和引气剂,常规混凝土应尽可能采用普通减水剂或中效减水剂,而高性能混凝土应当尽可能选用高效性减水剂。还应严格按照材料比例,尽量加大高钙粉煤灰掺量,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抗拉强度、抗拉伸能力,从而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
3.3 科学配置混凝土
依据建筑工程结构需求科学配置混凝土,保证混凝土强度能够达到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在混凝土配置时,要选择性能良好的原材料,确保混凝土中含泥量能够达到预期,同时,还要适当加入掺合料和外加剂,通过对这两种类型的材料应用,能够大幅度减少水泥用量,实现对水化热的有效控制,保证混凝土性能能够达到建筑工程预期,而且可以将混凝土合成成本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施工人员要分析施工现场材料质量,保证材料质量能够达到预期,适当调整混凝土中各种材料配合比。
3.4 把控施工过程和方法
施工过程管理对混凝土的裂缝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使整个工程的质量得到保障。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操作。浇筑前,认真验收钢筋绑扎质量、保护层垫块情况等,要派专人对于模板上的垃圾、杂物清理冲洗干净,验收采用举牌制度,并留好影像资料。浇筑顺序要科学合理,过程中由于天气和供料等原因,导致可能出现的冷缝要尽量避免,及时接茬振捣。要求供应站在混凝土运输浇筑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项目部的要求来供料,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要为了节约成本而让料车熄火,混凝土搅拌过程一定不能停止。整个浇筑过程要施工管理人员全程值班监督,每个部位都要用振动棒振捣,不能出现漏振、过振的情况。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不能立即上人,更不能在板面上堆放材料,在地下室板面强度未达标前,不能上大型车辆和机械,后浇带、施工缝等部位要落实回顶支撑到位。混凝土试块送检达到规范规定的拆模强度后,经项目部同意方可拆除模板支撑。总之,每一个细节都重视,认真把控到位了,串联起来才会收到好的成效。
3.5 强化特殊部位施工处理
混凝土结构中特殊部位施工工艺处理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因此应注意这些特殊部位的施工处理:(1)预埋管线的铺设作业是混凝土结构关键部位,施工过程应严加控制,一般来说给排水管道、电力管线在铺设时应尽量避免交叉,不可避免时应当加装专用的接线盒,管线应固定牢靠,同时应在管线上部架设钢筋网片。(2)后浇带完全按规范进行施工,混凝土应比两侧混凝土高一个强度等级,浇筑施工前支好模板,彻底凿除疏松混凝土,留好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前要将后浇带内杂物清理干净,用水冲洗后刷纯水泥浆一道。为提高混凝土整体的密实度,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在施工过程应按照“二次振捣、三次抹平”进行,即第一次捣抹平后的浇筑混凝土应高于相邻原结构约0.5cm,第二次振捣应等到混凝土间隔一个小时凝固之后进行,新浇筑的混凝土标高与原结构标高齐平,并在混凝土还未初凝前进行抹面修整,衔接的混凝土应平整密实。
3.6 重视混凝土养护工艺
除此之外,通过混凝土的科学养护也能够有效地避免裂缝的出现。混凝土养护环节是控制裂缝问题发生的重要环节,一定要加强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混凝土表面的耐久性和抗裂性都会受到养护效果的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混凝土养护中,可以在建筑混凝土浇筑后,及时了解混凝土的凝结效果,积极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比如:在夏季要定期对混凝土结构洒水,并做好防晒工作(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季节和环境特征,选择适合的养护工艺),加强混凝土养护水平,一般混凝土养护工作维持在15d 左右。在冬季低温的环境施工时,为了避免混凝土受潮,需在寒冷天气来临前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还应该对建筑结构进行蓄水养护,并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如使用塑料膜或者是保温布将裸露的混凝土部分进行覆盖。
4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建筑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混凝土施工中的结构、配比或是温度等环节与设计范围不符,都有可能影响到建筑混凝土结构正常功能的发挥。从建筑混凝土裂缝的可控性与客观性分析,其管理控制可从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着手,将施工建设内容和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混凝土裂缝,混凝土裂缝成因,混凝土裂缝处理
上一页
上一页
推荐新闻
2023-06-21
2023-06-20
2023-04-10
2022-07-01
2022-06-27